今年2月份以來,比亞迪率先以榮耀版車型開啟了“價格戰”模式,隨后各大車企紛紛跟進,但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2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終端零售僅109.5萬輛,同比下降21.0%,環比下降46.2%,當然,2月也受到了春節因素的影響。
但進入3月以來,不僅參與價格戰的車企規模在擴大,各地方也紛紛推出購車補貼政策。按理說這已經到了最佳的購車時機,但根據乘聯會預測,3月車市的增長依然疲軟,預計零售市場累計銷量約165萬輛左右,雖然環比有明顯提升,但同比依然有18.1%的負增長。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規模降價引發了消費者的觀望情緒,繼比亞迪之后,不僅有特斯拉、哪吒汽車等新勢力加入,包括長安、東風、上汽、廣汽、奇瑞等在內,多個大型汽車集團也相繼發布了促銷政策。從具體銷量來看,除早期進入價格戰的品牌有所收獲之外,多數品牌的銷量并不理想。而在3月份國家層面也提及了汽車以舊換新預計將成為今年促銷費的重點,但具體政策尚未出臺,這也進一步加重了消費者的觀望情緒。
另一方面是因為價格戰中套路其實也不少,筆者通過到4S店實地探訪發現,部分車型看似價低,但實則有價無車。另外一些車型本身就有比較大的市場優惠,所謂的降價不過是延續了本來就有的優惠罷了,再有就是通過配置縮水來降低價格。
那么面對漲價式“逼單”,消費者會不會買單呢?可能會,但效果不會特別明顯。因為近期還有大量的新車上市,這也讓消費者在各種車型之間舉棋不定。
據了解,僅在本周內就有包括小米SU7、長安UNI-Z、比亞迪元UP、全新索納塔、新款奔馳CLE在內的多款重磅新車上市。而現在新車上市的價格往往也是一步到位,優惠幅度可能并不比在售車型小,不足的是提車周期可能會更長。
所以綜合來看,如果不是非買不可的剛需購車,可能大部分消費者并不覺得現在就是最佳購車時機。這或許就是為什么價格戰打得火熱,但市場整體銷量卻增長乏力的原因。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