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不久宣布擬25億元拿下華為“問界”系列商標權、115億元入股華為旗下引望智能10%股權后,10月10日晚,賽力斯再宣布大手筆投資:擬總價81.64億元收購問界系列車型生產工廠重慶“超級工廠”業主——重慶兩江新區龍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龍盛新能源”)100%股權,以進一步向上延伸產業鏈,鞏固供應鏈安全等,收購完成后,龍盛新能源將成為賽力斯全資子公司,賽力斯將獲得超級工廠的所有權,同時多個地方國資公司將成為賽力斯重要股東。
擬81.64億元出手收購
具體來看,據賽力斯10月10日晚披露的定增預案,賽力斯擬以66.39元/股向重慶產業母基金、兩江投資集團、兩江產業集團發行約1.3億股股份、總價81.64億元收購這三者所持龍盛新能源100%股權,發行股份數占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后賽力斯總股本的7.53%。
截至10月10日收盤,賽力斯股價為88.8元/股,總股本15.1億股,總市值1341億元。以此計算,本次發行價格相較該公司10月10日收盤價折價約25%。
賽力斯稱,經交易各方友好協商,本次重組的股份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1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80%。
預案顯示,本次評估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龍盛新能源100%股權價值約為81.64億元,評估增值5.67億元,增值率7.46%,最終確定交易價格為81.64億元。
將獲得“問界”車廠所有權
據了解,2022年9月,賽力斯與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兩江新區管委會負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投資建設、賽力斯入駐汽車產業園并租賃資產用于生產經營,合作推動公司發展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頭部企業,助力重慶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形成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
龍盛新能源是兩江新區龍興新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的實施主體,是專門為服務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成立的項目公司,其主要資產為生產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土地、房產、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該等資產打造了智能電動汽車工廠。
賽力斯介紹,超級工廠采用“四位一體”智能制造架構,擁有先進的智能終端,實現高度自動化生產,并打造了行業內先進的IOT物聯網平臺,可實現超3000臺機器人智能協同,關鍵工序100%自動化,運用質量自動化測試技術,實現100%質量監測追溯,充分體現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鮮明特征。
本次交易前,賽力斯通過向龍盛新能源租賃超級工廠用于生產問界系列智能電動汽車產品。本次交易完成后,龍盛新能源將成為賽力斯的全資子公司,賽力斯將獲得超級工廠的所有權,其整車生產工廠也將用于賽力斯問界系列等產品的生產。
賽力斯表示,超級工廠是公司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本次交易有利于保障公司產品生產端安全穩定、穩健經營,提高公司重要業務的資產完整性和控制力,并減少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出,進一步增強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同時,本次交易完成后,地方國資股東將成為公司的重要投資者,能進一步體現國有資本對重慶市智能電動汽車代表性企業的重點支持,為公司做好領軍鏈主企業帶頭作用賦能,為后續供應鏈完善、產業資源協同奠定有利條件。
前三季度預計扭虧為盈
披露定增預案的同時,10月10日晚,賽力斯同步披露了三季報預告,預計其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30億元到1100億元,同比增長518%到559%,實現凈利潤35億元到4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實現扭虧為盈。
對比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賽力斯營收同比下滑27.86%至166.8億元,凈虧損22.94億元。
對于業績預增,賽力斯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及銷量增長,超額完成了倍增計劃,另外,期內公司產品結構調整,高價值產品的銷售規模增長,此外,公司堅持軟件定義汽車,堅持跨界融合,堅持技術創新、價值貢獻的經營方針,新質生產力引領公司經營質量不斷提升,經營管理精細化提升全鏈條效率,毛利率同比增加,盈利能力向好。
10月7日晚,賽力斯剛披露,2024年9月其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7407輛,同比增長265.09%,今年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1.67萬輛,同比增長364.23%。
2024年上半年,賽力斯營收同比增長489.58%至650.4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20.85%至16.25億元。
“上半年公司超額完成了倍增計劃,產品結構向上,利稅增長、盈利能力持續向好。”近日,賽力斯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者表示。
校對:劉星瑩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