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在晉城,看完玉皇廟之后,本打算順便再去看二仙廟和晉城建筑博物館,但前者因修路無法到達、后者內部維修,都沒法看了,因此決定就不在晉城耽擱了,轉而南下,去河南山西交界的三門峽,去看新近落成的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由晉城到三門峽,基本上是在太行山南段穿行,上嶺下坡,雖是高速公路,也頗緊張,其中的長 14 公里的大隧道,走起來十分刺激。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主體雕塑
到達三門峽市,發現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就建在三門峽市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內,2021 年 10 月 17 日正式開館。其基本陳列《花開中國》,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述廟底溝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發展歷程、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響,從而揭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構建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作為考古專業的學生,我對廟底溝文化及其來龍去脈當然不陌生,尤其是它那奇妙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重瓣花紋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不過過去的多少年,因為機緣不到,一直沒有到這個考古圣地瞻仰,總是缺乏一點實地體驗,這次在博物館看了大量的文物,又有新的啟發,對于廟底溝的意義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與大家共享。
01
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和收獲
廟底溝遺址位于三門峽市青龍澗河南岸的二層臺地上。1953 年的一天,考古學家安志敏率隊到河南陜縣開展調查。當他們乘坐的火車路過廟底溝時,鐵道路溝兩壁露出的灰層及灰坑引起了安志敏的注意。憑借專業人士的敏感,他認為這里有古代遺址的埋藏。也因為這一眼,讓深埋于地下 6000 余年的廟底溝遺址重見天日,曾經前所未有的彩陶時代再次驚艷中原。
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缽
1956 年 9 月至 1957 年 3 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科院考古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負責庫區的考古遺址調查和發掘工作,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 4480 平方米,出土遺跡遺物豐富。這些遺存總體上屬于仰韶文化時期,卻與此前發現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風格迥異,器具制作、紋飾更為精美。經過科學測定,考古專家們確立了年代為公元前 4000 年至前 3500 年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同一遺址,考古學者們還發現了年代為公元前 2900 年至前 2800 年的屬于中原龍山文化早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從而在廟底溝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銜接點。這一考古發現價值極為重大。
廟底溝遺址的居住址和蓄水池遺跡
還應提到的是,主持發掘的正是黃河水庫考古隊副隊長安志敏,隨后出版的發掘報告《廟底溝與三里橋》是學習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人必讀的書目。安志敏先生后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筆者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bull;考古學》時,安先生擔任新石器時代考古主編,對筆者多有教益。
多年以后,2002 年,配合城市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的考古科研人員又組成聯合考古工作隊,進駐廟底溝遺址,對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達 1.6 萬平方米,出土的遺跡遺物也極其豐富。
廟底溝遺址出土的石鏟
廟底溝遺址方形房屋復原
廟底溝居民的生活圖景
02
底溝文化的內涵與特質
廟底溝遺址發掘之后,以廟底溝一期為代表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這是中國考古學界第一次從仰韶文化中劃分出的類型,而此前發掘的西安半坡以及與之文化面貌相近的遺址,則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后來則徑直被稱為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二者代表時間上相接續的早晚兩種文化。
時間較晚的廟底溝文化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甕、缽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見圜底缽。彩陶數量多,紅色的素地上,多用黑彩描繪出回旋勾連紋、花瓣紋、窄帶紋、垂弧紋、火焰紋、豆莢紋、網格紋等等,也有少量的動物紋。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條盤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陶色主要是紅色。磨制石器以石鏟較多,骨器出土較少。房屋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內有圓形火塘。四周墻壁用木柱作骨架,外邊敷一層草拌泥。
廟底溝文化的小口尖底瓶
廟底溝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的豫陜晉地區,雖然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卻非常大,用專家的話說:“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圖案規范,特征鮮明,覆蓋面積遼闊,跨越文化障礙的穿透力強勁,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在如此廣大的地域內,廣義的廟底溝文化,實際上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地方類型,比如關中地區往往被稱為“泉護類型”,河南中部被稱為“閻村類型”,等等。
廟底溝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A 為廟底溝類型;B 為閻村類型;C為白泥窯子文化
廟底溝文化的彩陶向四方播散,向西影響到甘青,向北輻射到東北,向東擴散到黃河下游,向南則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傳播,不僅只是一些紋飾題材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這些紋飾中的象征意義的認同。
廟底溝文化的四瓣式花瓣紋彩陶罐
03
廟底溝時代的意義
廟底溝文化所處的時代,一般認為約當公元前 4000 年至前 3300 年。這個時間,也是中國早期文化圈開始形成的時代。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它擁有同時期最先進的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和璀璨的文化藝術,攜帶著彩陶因子,以強勁之勢影響到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和東北等地區,促進了當地史前文化的發展甚至轉型。其輻射影響了大半個中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構建起了文化意義上的“最早的中國”。由彩陶向周邊地區的傳播,可以看出長江南北文化的趨同態勢,這種文化趨同是后來一統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礎,所以廟底溝彩陶是最初的中國這一文化共同體最亮麗的標志。
廟底溝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曾說:“廟底溝彩陶很厲害,影響很廣泛,其他地區只要有彩陶就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彼J為,以廟底溝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就好比花心,山東、燕遼、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區好比內圈花瓣,閩臺、粵桂、滇、康藏、新疆、內蒙、東北等文化區,好比是外圍花瓣。這樣,整個中國就好像一個三重結構的重瓣花朵,因此可以保持中華文明五千年持續發展而不中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廟底溝文化的花瓣紋彩陶盆
廟底溝文化的彩陶一器一繪,每件陶器的圖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獨特的藝術性,它的創造者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潮流達人”。在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殘缺的陶片被重新組合,展現在世人面前,呈現著歷史的千姿百態,那些豐富多樣的花紋昭示了這一文化的獨特魅力。確實,廟底溝的“花”有著豐贍的意蘊。在古漢語里,“花”“華”同音,“華”的本義為“花”,金文中的“華”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樣子。不少學者認為,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或許就是華夏之“華”的由來。在這個意義上,廟底溝文化又建構起了以其文化特質為主色的廟底溝時代。
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缽
與廟底溝文化時間上大體相當的,東方有大汶口文化,東北地區有紅山文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嚴文明先生將這些文化細做比較之后,指出廟底溝文化是一個“務實進取”的文化,它“強調軍權和王權,講究氣派卻不尚浮華”。
廟底溝文化的人面紋彩陶缽
現有的證據可以表明,在公元前 3500 年前后的廟底溝時代,與其相互作用的文化圈里面的幾個考古學文化,都已經走上了社會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它們彼此的交往越來越緊密,文化越來越趨同;另一方面,其內部的社會卻越來越分化,越來越分層。這種分化雖然還沒有達到石峁、陶寺等青銅文明早期都邑的水平,但距古史所謂的“萬國”時代已經不遠了。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廟底溝時代已經出現了早期中國的第一縷文明曙光。
小謝
尹莉莎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