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BMW車型設計風格和發展方向是什么?答案就在BMW新世代概念車上。2023年9月2日,寶馬集團全球首發BMW新世代概念車;9月4日,BMW新世代概念車在慕尼黑車展首次與公眾見面。
據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介紹,BMW新世代概念車融合了寶馬集團在電動化、數字化和循環永續上的創新能力,量產車型自2025年起相繼問世,這些車型會把未來十年的出行愿景于兩年后呈現給消費者,寶馬集團也將隨著這些車型的推出,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比任何時期都更具BMW標識性
在時尚圈經常流傳這樣一句話:經典永不過時。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霍伊頓克在評價BMW新世代概念車時也說道:“新世代車型的設計是經典的BMW風格,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具BMW標志性特征,既傳承了BMW的經典設計,又先行于這個時代,這樣的先鋒設計風格看起來就像跨越了一代車型。”
首先,外觀設計充滿亮點。BMW新世代概念車延續了BMW品牌經典的兩廂半設計,雙腎格柵和霍氏彎角等品牌標志性元素清晰;收縮的上半部車身、強勁有力的輪拱和前傾的“鯊魚鼻”,也都是BMW的標志性特征;靈感源于賽車運動的21英寸空氣動力學輪轂,向經典的交叉輻條設計致敬。
其次,內飾設計充滿新意。BMW新世代概念車在內飾設計方面展示三大概念:其一,首次提出智簡理念,進一步減少控制按鍵數量;其二,以數字化體驗為核心,將車輛融入數字生態系統;其三,靈感科技,車內技術可以“隱形”,只有在需要時才會“出現”。
與此同時,BMW新世代概念車還集中展示了CMF色彩、材料和工藝設計理念及未來發展方向;并提高再利用原材料的比例,大幅減少材料種類,以貫徹循環永續理念,比如內飾完全不使用鍍鉻和皮革,而是盡量使用單一材質,便于日后回收再利用;再加上改進的拆解概念,有助于優化新世代車型的可回收性。
將人機交互體驗帶入全新境界
設計不只是美學表達,更是數字技術創新,BMW新世代概念車究竟創新應用了哪些數字技術?實際上,早在2001年,寶馬集團推出第一代BMW iDrive系統時,就在世界范圍首次提出智能人機交互概念。
現如今,在BMW新世代概念車中,寶馬集團又為用戶帶來了下一代BMW iDrive人機交互系統,再次以大膽的科技創新將人機交互體驗帶入全新境界,并將于2025年在新世代車型上首次搭載。
據了解,BMW新世代概念車的物理按鍵已被減到最少,人車交互主要通過BMW全景視域橋、中央信息顯示屏、3D視域前景顯示和全新多功能方向盤完成。其中,BMW全景視域橋的推出,代表了車內抬頭顯示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首次使車輛信息能夠覆蓋到風擋玻璃的整個寬度,并將很快投入至量產車型上。
而中央信息顯示屏則首次采用了不規則的形狀,并針對駕駛員視線進行優化,盡量縮短方向盤到顯示屏的距離。此外,作為駕駛員和車輛之間最重要的交互界面之一,全新多功能方向盤首次應用“主動觸覺反饋”和“分層顯示”兩項創新硬件技術,能夠幫助駕駛員減少不必要的注意力分散。
將高效動力理念推至全新高度
電動化、數字化和循環永續一直以來都是寶馬集團積極轉型的核心理念,其轉型之路始于BMW i品牌電動化車型的推出。其中,BMW i循環概念車強調了系統性地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有效減少原材料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BMW Dee數字概念車則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數字化技術是如何豐富用戶體驗的。
而BMW新世代概念車則將上述所有車型亮點集于一身,不僅提高了再利用材料的使用比例,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節約資源;還采用第六代BMW eDrive電力驅動系統,有效降低了新世代車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
除高效電機外,第六代BMW eDrive電力驅動系統還有其他技術進展,如新開發的圓柱電芯,能量密度比之前使用的方形電芯高出20%以上;此外,續航里程提高30%,充電速度提高30%,整車效率提高25%,第六代BMW eDrive電力驅動系統將寶馬高效動力理念推至全新高度。
據悉,新世代車型將率先在寶馬德布勒森新工廠生產,其在生產過程中,將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而是廣泛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原材料和再利用材料,這將極大推動個人出行向資源節約型模式轉變。
寶馬集團負責研發的董事韋博凡對此表示,隨著新世代車型的推出,寶馬集團將開啟史上最大投資。同時,作為寶馬集團和BMW品牌產品轉型的最新例證,BMW新世代概念車集中展示了下一代BMW車型的設計理念、先進科技和發展方向,將對寶馬未來所有車型產生深遠影響。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