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場,養豬概念股一直備受關注投資者一旦踏上養豬股票周期的拐點,就能收獲一輪豬周期的大牛市比如上個豬周期的大牛股,如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等,已經讓投資人很高興了不幸的是,在本輪豬周期的下行趨勢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投資者預期豬周期將在今年一季度見底a股市場的豬股也從去年底開始了一波比較大幅度的反彈,個股最高漲幅甚至超過一倍!可是直到現在,豬周期仍未見底,生豬存欄也陷入調整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豬股反彈的內在邏輯
從去年年底開始,市場上很多投資者都預期本輪豬周期最早在去年四季度見底,最晚在今年一季度或二季度見底但股市肯定是提前反應了,所以從去年年底開始,養豬股就展開了強勁反彈當時市場判斷豬周期即將觸底的主要邏輯是:養豬上游原料豆粕等飼料價格持續上漲,而豬肉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養豬企業持續虧損這將導致養豬企業加快去庫存,去庫存越快,意味著養豬業的供求關系越來越由供過于求向供需平衡甚至供需平衡轉變,帶來豬肉價格由下而上的拐點
事實上,從去年的年報和今年的一季報來看,大部分養豬企業都是虧損的,部分養豬上市公司甚至一年內市值幾乎縮水一半養豬企業面臨著上游原材料上漲和下游價格下跌的雙重壓力,但越是這樣,市場越是看好生豬股的后期走勢,因為這將加快養豬企業產能的出清,股市往往會先于實體經濟做出反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養豬類上市公司股價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反彈根據公募基金年報和季報顯示,今年以來業績領先的部分基金,均重倉養豬股,回避跟蹤股
市場觀察養豬行業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豬肉價格,二是能繁母豬淘汰情況這兩個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豬概念股的股價表現上個月,豬肉價格連續四周上漲,但養豬企業繼續虧損市場認為養豬企業去化延遲而非如預期加速,能繁母豬去化不如預期一旦養豬企業去化不徹底,供求關系就很難逆轉到預期的供不應求所以,在長達一個季度的反彈后,養豬概念股出現了轉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生豬行業還在去庫存的過程中,但是去庫存的程度不如預期甚至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豬企去庫存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本輪豬周期真正觸底,可能會延遲到今年三四季度甚至明年初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豬概念股近期的調整就不難理解了但豬周期并未見底,與養豬業密切相關的畜牧,養雞,養鴨等行業也難以見底,相關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也難以好轉
為什么豬的周期很難見底。
與上一輪豬周期的底部相比,目前的豬周期持續的時間要長得多,所以很多專業市場人士直言看不懂很復雜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上一個豬周期,農民養殖其實占了很大比重,養豬的門檻也不是特別高當豬肉價格上漲,養豬有利可圖時,農民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產能一旦豬周期下行,豬無利可圖甚至虧損時,養殖戶就會迅速去產能,甚至殺掉能繁母豬當肉豬賣在這一輪豬周期中,由于上一輪豬周期的繁榮,大量養豬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為養豬行業帶來了大量資本養豬行業一旦進入熊市,資本的抗風險能力就會強很多尤其是資本市場融資后,上市公司抵御養豬行業寒冬的能力大大增強,不會輕易認輸大家都在等待豬周期底部的到來,甚至提前擴大產能而不是去
其次,在這個豬周期中,豬肉價格偶爾會上漲,甚至前段時間連續四周上漲因為肉價上漲,養豬企業利潤增加,一些養殖戶或企業從市場上收購仔豬,期望快速育肥,加快賺錢速度這就是所謂的二次增肥二次育肥的出現也延緩了養豬產業化的進程很明顯,二次育肥增加了供給,但是在需求端,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并沒有因為經濟不景氣而上升,所以二次育肥的最終結果就是增加供給,延緩去育肥
第三,在上一個豬周期,因為非洲豬瘟的存在,養殖戶和企業養豬的積極性大幅下降,現有的供給也會因為非洲豬瘟而加快綜合來看,非洲豬瘟將大大加速養豬業產能的徹底淘汰一旦供給明顯低于需求,需求大于供給,生豬行業的上行拐點就會出現
第四,資本大量涌入養豬行業后,養殖的科技含量會顯著提高,帶來養豬規模的大幅增長,養殖戶養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也就是說,養豬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大大提高當一個產業的集中度大幅提高時,產業的馬太效應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本身就會延緩產業周期的進程或者說,在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行業,周期本身會延長,因為規模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強景氣時期,龍頭企業賺錢最快,產業低迷時期,龍頭企業抗風險,磨合期最長
綜上所述,本輪豬周期的磨底過程已經超出了市場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但可以肯定的是,生豬行業遲早會迎來真正的行業底部,產能去化也一定會完成這個臨界點在哪里周期有多長你不妨邊走邊看,觀望一下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