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 M9在交付半個月之后,率先表露出來了強大的增長曲線。
過去半個月,AITO M9交付了接近1500臺新車,考慮到新車屬于交付初期,產能攀爬困難的問題,初期能有每天100臺左右的交付量就已經很不錯了。
也就是說,AITO M9目前的銷量數據不是訂單量,而是工廠的生產能力。
華為使用了更多的高精尖技術,雷達、芯片等,這些核心零配件有明顯的產能約束,又考慮到全新車型的原因,生產線速度、供應商原因,前期產能一定是受到約束的。
去年車展,華為整合了產品線,今年的產品線都調整為了“鴻蒙智行”,包括M5、M7、M9以及S7,都同屬于“鴻蒙智行”品類。
因為產能受限的產品不僅僅是AITO M9,還有智界S7,尤其是后者,上市較長時間但卻遲遲未能大批量交付,就是因為產能受到了限制。
目前,有很大一批車主的訂單交付時間排到了6月份,這對于工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壓力。
作為高端車型,AITO M9初期是成功的,品牌方此前沒有任何銷售20萬以上車型的能力,在AITO M7發布之后品牌熱度開始持續走高,AITO M9登場更是有望拿下單月3000臺的銷量成績。
站在行業角度,我非常希望看到AITO M9成功的結局,原因很簡單,相比于理想的成功,我更認為AITO M9的成功能夠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打下堅實運營的基礎,對于消費者來說,45萬預算選擇AITO M9要比選擇理想L9,更加合理。
從技術、從研發、從可靠、從品質管理等多個角度來看,華為體系是要比理想體系更值得尊重的。
理想L9的成功,主要是抓住了高端、大尺寸SUV市場的空白,機會抓的牢靠,走量的核心關鍵是REEV架構,將工具屬性夯實,并且植入了空間、舒適、智能、設計感。
抓住機會,理想迅速向上爬。
但這不代表AITO M9沒有機會,恰恰相反,從核心技術板塊上來看,AITO M9的車機系統、智駕系統、電驅系統都屬于自主研發,并且技術深度、產品表現力都要更強。
40萬-50萬級市場出現更強的產品,一定會壓縮這一板塊的利潤空間,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競爭之后的最終得利者,一定是消費者本身。
另外,我們此前說過,預算一旦超過20萬,買純電轎車的人會非常少,預算要是超過30萬,買純電SUV的人就會非常少。
純電動車即便充電速度再快,但也會有巨大的使用弊端,那就是續航崩盤的速度非???。
即便是一臺標定續航700km的電車,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實際使用續航也非常短,為了防止過充、過放,企業都會建議充電到90%,并保留最后的10%電量用來尋找充電樁,加之日常續航表現8折,那么留給用戶日常使用的電量其實只有65%左右。
無論給一臺車植入什么功能、什么配置,最基本的出行便利性不能喪失,純電動車喪失的就是遠距離的出行能力。
有內燃機的REEV,是保留了最基本的通勤能力,REEV架構又不依賴內燃機,所以智駕、人機互聯的天生拓展能力,要比PHEV和燃油車更好,和EV屬于同一賽道。
所以,AITO M9和理想L9都是REEV路線,這是保留基本出行能力,又能夠將智駕發揮到最高層次的路線。
大量的用戶選擇AITO M9的增程版,在享受華為科技的同時,還不喪失最基本的工具屬性,花費50萬、60萬買臺車,結果還出不了遠門。
只有開過EV純電動車的人才知道,所謂的快充都是在特定場景下完成的數據,外部商業充電樁的體驗感非常差,大量的一代充電樁功率只有60kW,80kW,想要充滿目前動不動就100kWh的電池包,沒有個兩小時是不行的!
高價買REEV,要的就是一個兼容性和實用性!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