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集采國的說法加速了醫藥行業格局的重塑。
當市場還在對行業發展迷茫的時候,一個數據瞬間讓人清醒:2021年全球藥品銷售額前100名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與此同時,國內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的最新財報和股價表現也深刻揭示了目前的生存現狀:整個行業已經深陷轉型的瓶頸期。
中國的醫藥行業怎么了。
這應該是目前大多數人想到的問題這也是政策變化的核心本質
本文重點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1.集中采購將對醫藥行業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2.創新型藥企發展現狀如何。
3.未來的發展道路在哪里。
毫無疑問,采購和醫保的談判是整個醫藥行業邏輯變化的最直接原因從上游藥企到中游營銷,再到下游醫院零售,都進入了轉型的陣痛期
尤其是上游藥企,正在進行一場強有力的供給側改革,市場集中度有望在幾年內大幅提升,創新藥的轉型大幕正在拉開。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仿制藥企仿制藥集中采購不是簡單的理解為以價換量集中采購打破了傳統的量價增長邊界,釋放的銷量增量未必能抵消降價的影響
規模企業憑借儲備的管道優勢還能過冬,而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著生死大考。
采集國的本質是行業定價權的轉移以前醫院有采購藥品的自主權,收了之后定價權就轉移到醫保的支付方,藥廠和醫院的代表與醫生的關系就大大貶值了
另外,在集中生產之前有一個一致性評估這相當于收藏的入場券評估的成本加上時間成本,形成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門檻
據醫藥魔方統計,截至2020年7月,評價費用公告顯示,161個已評價并視為已評價的藥品中,有64個等于或高于1000萬剩下的在400萬到1000萬之間
不要參加催收,也不要對院外市場抱有太多幻想不是所有的品種都可以參加院外市場,市場開拓的難度只會增加
但說到這一點,轉型也是仿制藥企業面臨的重要關卡。
轉型的一大前提是企業的規模創新藥的研發首先要面對行業內十年十億的研發法則伴隨著目標藥物的不斷發展,先導藥物的研發難度越來越大十年已經延長到12.5年甚至更長
如果這個企業沒有長期的管道儲備,轉型會非常困難:前期只有仿制藥微薄的利潤補貼R&D,生存會成為問題。
就算融資渠道解決了,你能承受巨大的損失嗎比如現在的創新藥明星百濟神州,過去四年虧損超過320億元,還面臨R&D失敗的風險
所以現在談轉型比十年前難多了至于大部分企業的命運,徹底斷絕創新藥的想法可能是最終的歸宿
雖然國外有大型仿制藥企作為標桿,但前提是必須打贏這一輪淘汰賽但是,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他們仍然會面臨最大的問題,即增長沒有保障
所以,總的來說,改造創新藥仍然是突破怪圈的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創新藥的研發難度遠超仿制藥,但箭在弦上,不得不上馬,刻不容緩。
對于創新藥的研發,嚴格來說,國內沒有真正的創新藥企業,原創研究程度遠遠不夠雖然創新藥競爭日趨激烈,但這仍然是一個藍海市場,國內市場足夠大
藥物創新的發展起步較晚,但逐漸起步根據天風證券的研究數據,從建國到2008年,上市的一類新藥只有5個2019年以來明顯加速,當年上市10家,2021年上市27家
人們早已清楚,醫藥創新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國家真正鼓勵的是以FIC為代表的尖端項目的研發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追求降低成本,緊盯國外第一藥的跟隨模式
這種模式的門檻比較低,競品越來越多,行業也有涉足的趨勢以PD—1單克隆抗體為例自2018年底第一款國貨上市以來,短短三年多時間,國內已是一片紅海
截至4月底,國內已有13個PD—1單克隆抗體上市根據西南證券的研究,臨床階段還有100家,未來同質化現象會更嚴重
不僅數量在增加,覆蓋更多適用的疾病也將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
更多的跡象意味著同質化,使得企業只有通過價格戰來搶市場前期在海外標價,現在國內直接標價,甚至醫保議價
早期上市的曲普利單抗價格為7200元/240mg,共計30元/mg,而同樣適應癥的默沙東帕博利珠單抗國內價格為17918元/100mg,共計179元/mg,單價是君實生物的5.97倍。
可是,2021年8月底上市的賽帕利單抗將價格推至新低300元/120mg的市場價直接針對標準的醫保產品由于該產品僅適用于霍奇金淋巴瘤,除宇恒生物外,還有恒瑞,信達,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4家公司
相對于上述醫療保險產品的價格,宇恒的定價并不占優勢未來納入醫保后可能還會下降
此外,國內首批ADC藥物和CAR—T細胞療法的上市,依然逃不過同質化的步伐。
以CAR—T細胞治療為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初,全球共有7種CAR—T治療產品獲批,其中5種靶向CD19,2種靶向BCMA。
僅到2020年6月底,全球就有超過600個CAR—T臨床試驗,中國有357個臨床試驗排名全球第一,其中175個是基于CD19靶點的。
毫無疑問,當前的創新藥是轉型的關鍵期,但危機與機遇同在,在已經趨于成熟商業模式的仿制領域,機會會越來越小差異化高科技壁壘的先行者藥,與國外競爭才是正途
走原創的研究路徑,本質上是定價權的爭奪就算遇到鄉村話,也能輕松應對
目前資本市場對醫藥行業衰落的悲觀情緒主要是政策調整,PD—1增長的天花板,FIC路線和國際化的巨大不確定性。
再進一步,就是采挖國背景下的發展路線問題。
很多研究機構習慣和美國對標,因為美國藥企有超高的定價權但問題在于,美國醫藥市場是完全市場化的,所以有3萬,5萬美元的高價藥,但國內政策環境對高價藥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日本為國內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日本老齡化嚴重,醫保管控壓力大自20世紀80年代價格管制以來,日本藥品價格進入長期下降趨勢
根據雪球TokyoEX的用戶統計,日本的藥品價格指數在1991年至2019年期間下降了近80%,藥品總價值在1990年至2018年期間僅增長了23.42%。
但是,在這樣的高壓下,日本仍然可以走出全球性的制藥企業,如武田制藥和蔡威而原創研究藥物創新的國際化,則是他們可以突破的秘密武器
據武田制藥最新財報顯示,來自美國的收入已達48.11%,來自歐洲和加拿大的收入為20.07%,而來自日本的收入僅為19.67%同時,2021年其Vedelizumab年銷售額達46.05億美元,早已超過恒瑞醫藥全年營收
蔡威也是如此野村證券研究顯示,2019年,日本以外的收入占比59.79%北美,歐洲和中國分別占23.11%,18.54%和11.12%多奈哌齊,雷貝拉唑和坎伐替尼都是重型單品藥物
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與海外國家的巨大差距,追根溯源,仍在研發中雖然國內一線藥企的R&D費用已經超過20%,但絕對值還是差很多
根據中國物聯醫藥物流分會的研究,2021年全球藥企R&D費用前10名中,排名第一的羅氏R&D費用達161億美元,占R&D的23%,排名第十的禮來公司也有7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占25%。
國際化趨勢下,信達,和記,君實最近出海受阻,給創新型藥企上了一課。
但趨勢不可阻擋,目前也有成功案例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成為第一個出海的藥物2021年美國市場銷售額約7.5億元,超過中國傳奇CAR—T產品的海外獲批也重燃了業界的信心
與此同時,許可證交易量的大幅增長也是一個亮點2021年可以說是牌照出局的爆發年僅百濟神州就授予諾華PD—1和TIGIT抗體的市場開發權,金額高達51億美元榮昌生物HER2—ADC也達到了26億美元
總體來看,我國創新藥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的藍海市場,未來仍有很多機會醫藥創新的核心壁壘需要在研發中尋找,要建立像華為5G技術這樣不可替代的企業護城河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沉淀,未來看到全球銷售額前十的藥品和萬億美元的公司不再是夢想。
放棄
——END——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