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聚變領域首席專家段旭如近日表示,30 年后人類有望用“人造太陽”供能。
據環球時報報道,段旭如指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 2》中描述的‘重核聚變’是通過‘燒石頭’的方式實現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供應。”不過從當前工程角度來講,“重核聚變”暫時還不屬于重點研究方向,然而現實世界人類利用輕核聚變實現聚變能源的利用指日可待。
2022 年 11 月,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防火墻”在中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標志著中國實現該項核心科技全球領跑,有力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據段旭如介紹,中國參與 ITER 項目,一方面是為 ITER 計劃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另一方面也將極大提高我國核聚變研究水平。
目前國際聚變研究正處于氘-氚燃燒實驗與聚變堆關鍵核工程技術研發階段,段旭如表示,“人造太陽”計劃下一步重點是從氘-氚燃燒實驗階段逐步向聚變反應堆工程與物理實驗階段過渡,最終進入示范聚變電站階段和商用聚變電站階段,實現聚變能和平利用。
“若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基礎,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業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優勢研究單位和企業,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約三十年時間,也就是到本世紀中葉,相信人類可以使用上可控核聚變能源。”段旭如稱。
IT之家查詢公開資料獲悉,人造太陽一般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 10 年,耗資 50 億美元(1998 年值)。ITER 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卡馬克,俗稱“人造太陽”。2003 年 1 月,國務院批準我國參加 ITER 計劃談判,2006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 ITER 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 ITER 計劃協定。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和主要的亞洲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我國參加 ITER 計劃是基于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