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_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久久_免费popnhub国产在线视频 - 美女被艹网站

金財晚報

金財晚報

當前位置:首頁>商業發展>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進階:激活文化價值,賦能城市更新

來源:證券之星 作者:安遠 發布時間:2023-06-20 11:11   閱讀量:7206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實習生易芯如 廣州報道

當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百處古跡的“老城”,常住人口規模一度達到1881.06萬人、人口密度達2530人/平方公里時,保護與發展該如何平衡?

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23年5月底,廣州全市有不可移動文物3802處、已劃定歷史建筑828處、傳統風貌建筑1206處、歷史文化街區26片、歷史風貌區19片。與此同時,生活在這些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之間的,是廣州全市超1800萬常住人口和315.55萬戶經營主體。

邁入新發展階段,如何在城市擴容、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讓人留下來、讓文物“活”過來、讓產業發展起來、讓老城市煥發出新活力,成為廣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課題。

文化更新激活城市生命力

“對超大型城市而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問題尤其重要。而且要思考如何在保護傳統的過程中,把當代人的創造加進去,讓歷史文化永續、活化地傳承、發展。”峰會現場,談及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進程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翔寧表示。

作為超大城市,2021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已達到1881.06萬人,常住人口密度達到2530人/平方公里。而作為千年商都,建城已達2237年的廣州,截至2023年5月底共擁有不可移動文物380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全市歷史城區保護面積達20.39平方公里。

在此背景下,以“繡花”功夫見長的微改造項目成為近年廣州推動城市更新、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思路。

以泮塘五約歷史文化街區為例,作為廣州中心城區內唯一一個迄今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樸素風貌特征的聚落,自2016年被列入廣州首批微改造項目以來,泮塘五約歷經疏通街巷格局、整合公房資源、全面治理危房等系列改造工程,如今已成為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共生的創意文化旅游區。

泮塘五約內共有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泮塘五約亭、皥遐書舍)和41處傳統風貌建筑。目前,街區內仍居住著相當多的原住居民,“上岸疍家”與多姓宗族共居,因此強調關注居民需求的社區參與式設計也成為泮塘五約微改造項目的核心理念。

“設計空間改造不光是設計師的工作,應該要有地方居民的參與,要把居民的真實生活需求與空間改造結合在一起。在推動社區參與式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通過復原口述歷史、舉辦歷史文化展覽等方式,恢復集體記憶,進一步讓泮塘五約街區原住居民產生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廣州市荔灣區翻屋企營造社區促進中心執行長、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芮光曄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目前,泮塘五約已建成菜市場、老人活動中心、便民公廁等公共生活配套設施,還吸引80余家商鋪進駐,成為傳統文化傳播、音樂分享、沙龍課程體驗的空間。

人與城的緊密互動恰恰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看一個城市是不是彌新,就是看城市的生命力。城市有沒有生命力,就是看人愿不愿意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和繼承。”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沃沃表示,組成廣州這座古城的不僅僅是幾座古建筑,也包括語言、文化,方方面面組合起來就是吸引人們傳承發展的“根”。

活化歷史與城市產業轉型相結合

在落實以人為本、實現歷史城區精細化保護的基礎上,如何更好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也成為廣州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五年行動計劃 》指出,未來廣州要進一步創新機制,推動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并研究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資金納入城市更新基金,探索推進公房騰退騰遷和私房置換,為歷史街區活化創造更多空間資源。

丁沃沃直言,在城市化末端利用好建筑和保護歷史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而當下的歷史文化保護完全可以與產業轉型相結合。

比如坐落于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址內、六處建筑被列入廣州市第七批歷史建筑的TIT創意園,2007年投資2.2億元按照“時尚、創意、科技”定位修復更新,抓住了紡織產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端紡織服裝設計“智造”產業轉型的浪潮,不僅沒有在歷史演變中悄然失色,反而以服裝時尚產業為依托,科技互聯網為主導,逐步形成充滿活力的產業集群生態圈。

談及廣州未來如何實現文化、商業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廣州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在峰會現場發言表示,廣州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政策保障、營商環境提升和服務平臺保障,市場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支持經營主體參與文旅產業投資與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蘇蘊山強調,下一步,廣州一方面要始終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按照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要求,延伸歷史文化遺產認知的時間軸,既要保護古代遺產,也要讓近現代、當代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得到系統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要著力推動活化利用,以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活化優秀嶺南傳統文化為基礎,突出嶺南文化的特色,著力推進創新性發展、創造性地轉化。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mangren

財經視界

財經圖文

熱門推薦

金財晚報僅作為用戶獲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8- 金財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 備案號:蜀ICP備130104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