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后起之秀,協作機器人行業近年涌入了一眾新玩家。從新能源、汽車等各行各業,從裝配,焊接到打磨種種工藝,協作機器人都能有其一席之地,并不斷向工控自動化的深水區滲透,逐漸向外擴張其能力圈。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7.85萬臺,同比增長17.22%,從2016年到2022年,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年均復合增速為38.87%。
然而對于國內協作機器人圈來說,2022年卻并不順遂。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在這一年中同比2021年下滑9.73%,為2.49萬臺。其主要原因為區域性疫情頻發導致科研教育、商用領域的需求放緩,以及以3C為主的下游需求疲軟的影響下,四軸協作機器人銷量出現一定幅度下滑,導致整體銷量出現波動。
2023年,隨著人工智能AI“奇點”的到來,協作機器人結合AI的“性感”未來,開始被業內頻繁提及。
憑借其小型,靈活,易部署等特點,以及自動控制算法、場景工藝軟件包的發展,協作機器人開始進入越來越多的復雜的,與自然人結合的應用場景。而隨著人工智能AI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類人手臂的協作機器人也被認為是最容易被AI改變、升級的工業機器人。
近日,在中國工博會期間,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聯合中科新松、大族機器人、長廣溪智造、遨博智能、艾利特機器人、天機智能、鑫精誠傳感器、來福諧波、康士達、神源生智能、藍點觸控等11家參編單位重磅發布《2023年協作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洞察協作機器人產業最新全貌。
其中,與會者雖然紛紛對協作機器人與AI結合的可能性予以厚望,但仍在大多數情況下提供了更為理性的思考。
“客戶當前的需求就是希望協作機器人更加智能和柔性。”藍點觸控CEO劉吳月表示:“柔性是多方位的,不論是產品的種類,還是尺寸。智能化層面則希望做到‘直接粗暴’地一鍵處理。當前行業中仍然欠缺全方面的視覺、觸覺感知能力。我相信隨著行業的擴容,場景的增多,成本的下降,未來智能化的控制軟件有希望快速的落地。”
“AI和協作機器人的合作一定是一個很好方向。但其兩者結合的時間點一定要謹慎把握。”大族機器人CEO王光能表示,并表示大族機器人可能是業內最早接觸AI的機器人企業。
但是,王光能卻坦誠,在2023年公司減少AI方面的投入,原因可能是當前協作機器人在能力上,尚未完全達到能通過AI完全解放生產能力的階段。
“AI無疑能大大拓寬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但只有機器人本體有著過硬的質量,才能符合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行業需要做好減速器,做好傳感器,電機,驅動,才能真正將智能化機器人做好。”王光能表示。
康士達總經理袁強也指出,精密傳感器到執行單元到工控機,如何能做到更緊密,響應速度更快,算法上更實時,更接近人體的感應,工控指令能否在5微秒、或者10微秒內完成響應,以達到與人類類似的工作和協作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行業還是存在差距。
艾利特機器人市場總監王柏棠則指出,雖然許多廠商標注的工業機器人參數都差不多,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高頻情況下存在的抖動問題較為突出。即便AI能夠有效指揮工控設備發出正確指令,能否完成場景任務仍有待于前端主機的可靠性。
王柏棠還透露,艾利特機器人正在嘗試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洗手間清掃的問題,可以通過傳感與智能算法識別洗手盆,男性小便池等不同的設備,并使用不同的功能頭來進行清掃。但有一些功能如果太過“超前”,其成本可能需要客戶來買單,因此從成本的角度考慮也應該謹慎推進。
長廣溪智造創始人及執行董事吉峰則指出,公司作為車規級機器人的從業者,見證了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中的蓬勃發展,如自動駕駛等。但人工智能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場景始終局限在道路上,但人形機器人卻不僅限于道路,而是可能進入任何人類可以想象的場景之中。
他還指出,工業協作機器人可以作為智能化賦能人形機器人過程中的過渡,但仍然要思考清楚工業協作機器人在使用人工智能上的一些倫理問題。
“每個人工智能都有一個出發點,對于我們來說,首先我們要告訴人工智能,你是誰,或者讓人工智能知道我是誰,這可能是需要更為深度思考的倫理問題。”吉峰表示。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