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一粒種,一顆“芯”——推進種業振興的“天津行動”
在天津市武清區小麥育種試驗田里,育種家時曉偉蹲在田里觀察著春小麥出苗情況,她參與新培育的5個強筋高產小麥品種正在參加區域試驗;
在天津市寧河區的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李桂元正忙著與老鄉們討論今年小站稻的種植計劃,他期待優勢良種再次打破去年的畝產紀錄……
春耕時節,津沽大地的田野上,育種人正開始新一年的忙碌。擘畫發展藍圖,保護種質資源,選育自主品種,賦能產業發展……瞄準農業“芯片”,天津正奮力書寫種業振興的新答卷。
保護,為了一粒好種子
在天津市農科院,有一座特別的“種子銀行”——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這里保存著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4.7萬余份種質資源。
“有的是育種家歷經漫長歲月培育而成,有的是在農民手中代代相傳、留存下來,有的是科研工作者跋山涉水采集而來,十分珍貴。”在這里工作的“90后”王璐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每一份種子。
在這座頗具科幻色彩的“種子銀行”,王璐這樣解釋精心保存它們的原因,“科研人員培育一粒好種子,必須有好的育種材料,也就是種質資源。種質資源是生物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石。”
天津市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拍攝的種質資源庫內景。
過去,不少種質資源分散在育種家、農民、企業手中,一些種質資源甚至面臨遺失風險。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花椰菜品種改良崗位專家、天津市農科院研究員孫德嶺最能體會到保存一粒種的“難”。
十多年前,由于條件有限,孫德嶺與同事們選育出的種子存放在單位冷柜中。沒想到碰上斷電,孫德嶺發現時,培育了十多年的種子早已發了霉。這位極富經驗的育種專家“兩眼一黑”,難過了許久。
推動種業振興,種質資源保護是基礎。為了更好地保存珍貴的、有地方特色的種質資源,2019年,天津決定建設一座貯存能力達40萬份的種質資源庫,并于去年10月正式運行。王璐說,有了這座種質資源庫,一些資源甚至能夠有效保存15年之久。
王璐正在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工作。
“心在資源庫,人在田野里”,是同事們對天津市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徐石勇的描述。與王璐不同,他的工作是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擴繁更新、精準鑒定,為種業科研的核心突破打下基礎。
在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的擴繁基地大棚里,徐石勇認真地記錄著每一份種質資源的長勢。“這些都是被育種家或市場‘拋棄’的種子。”徐石勇說,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留存更多育種資源,今年他從種質資源庫中篩選出了330個數量較少的老品種進行擴繁,包括絲瓜、白菜、蘿卜、黃瓜等,以備今后的育種需要。
天津還出臺《天津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加大種源保護力度。如今,10個涉農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2610家養殖場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全部完成,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96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的品種56個。除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外,天津市鯉鯽魚水產種質資源場也建成并投入使用。
“未來,天津種質資源庫將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到種質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攻關到新品種的選育,為天津種業振興賦能,為中國飯碗裝上更多更好的天津糧、天津菜貢獻力量。”天津市農科院院長程奕說。
創新,攥緊農業“芯片”
在耕地資源相對有限的天津,如何端牢“中國飯碗”?20多年前,剛剛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時曉偉,懷著一腔熱愛,開始在津沽的土地上尋找屬于她的答案。
“當時,國內的強筋小麥需求較大,但大部分卻要依靠進口。即使有小規模種植,也達不到收購企業的要求。”天津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育種專家時曉偉回憶。
優質小麥的短缺,制約著彼時我國小麥產業的發展。讀書時就從事小麥育種研究的時曉偉,敏銳地抓住這一點,利用天津的氣候優勢,開始和同事們進行探索性嘗試。
在天津市農科院,時曉偉與課題組同事工作交流。(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剛開始時非常不順利,種質資源的缺乏就先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時曉偉說,通過廣泛搜集,團隊篩選出了強筋小麥資源CSR17,并以此為基礎開始嘗試培育。
之后的兩年時間,時曉偉大都泡在實驗室和田間,看著小麥拔節又抽穗。終于,她精心培育的品種作為特用品種通過審定,定名為“津強1號”。
“品質太好了,完全可以替代進口。”時曉偉聽到這句話時,喜極而泣。之后的20多年,團隊不斷提升強筋小麥品種的產量、抗病性等,成功育出了15個強筋高產小麥品種,覆蓋天津、河北、內蒙古等地,累計種植面積達1000多萬畝,原糧每公斤售價比普通小麥高出10%到15%左右。
一顆顆滾落在田間的汗珠,記錄著成功背后的不易。早年因為沒有小麥品質分析儀器,她與同事們只能靠牙齒咀嚼麥粒,再用拇指與食指測試面筋黏彈性。
“一天嚼下來,下頜骨都疼!可以說,‘津強5號’與‘津強6號’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我們用嘴巴完成的品質初步鑒定。”時曉偉說。
“春爭日,夏爭時”,是時曉偉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總帶著一種緊迫感的她,在育良種的同時也開始探索“尋良方”。
為縮短選育時間,時曉偉與同事們改良了傳統的小麥育種方法,在云南昆明、云南元謀建設了兩個新的育種基地,利用三地不同的時空與氣候差異進行穿梭育種,使傳統的小麥育種從組配雜交組合到世代穩定的6年六代,縮短為3年八代,顯著提高了育種進程和新品種選育質量。
創新,是時曉偉尋找的答案,更是天津種業振興的一個縮影。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種業管理處處長齊志偉介紹,近年來,天津強化“蔬菜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多方籌集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種業創新基礎進一步夯實。
天津市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組培室拍攝的花椰菜基因編輯再生植株。
種源自主可控,關鍵在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稻種“闖”出一片天,強筋春小麥品種可替代進口,花椰菜品種打破國外壟斷并走出國門……“天津已形成以黃瓜、花椰菜等品種為主導的優勢種業,‘夏雪’等菜花品種還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種羊、種魚、種豬等畜牧水產育種不斷取得新突破。”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種植業管理處處長王學忠說。
賦能,讓產業做大做強
從國外留學歸來,張建芳選擇回到家鄉天津市寧河區,做了一名“新農人”。投身廣闊的農村天地,這個年輕的女孩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寧河人均耕地面積排全市第一,小站稻又是我國有名的優質水稻,我要把這兩個亮點結合起來。”張建芳說。
原產于天津的小站稻,在清末聲名遠播,后因天津水量減少而衰落。2018年,天津提出《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一場“水稻研發升級行動”打響。連續多年,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組織科研部門先后選育并審定通過了多個水稻品種。
張建芳正在檢查產品。
2020年,張建芳成為天津小站香米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并精心選中了畝產高、口感好的小站稻優質品種之一“金稻919”,播撒在了流轉來的300多畝土地上。
“當時‘金稻919’面市不久,一些稻農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相信好種子能幫我們打開銷路。”張建芳說。
從育秧、插秧、收割到打包、發貨,張建芳從頭學起,經過3年多的發展,已嘗試種植多個小站稻新品種,與農戶的訂單種植面積也擴大到5萬畝。好種子帶來的好品質,讓她生產的大米廣受好評,2700余戶農民在她的帶動下增收致富。
家住寧河區大北澗沽鎮大北澗沽村的李桂元,就是張建芳的“訂單戶”。種地40多年,他在當地成立了天津市兄弟聯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水稻面積達上千畝。
“我們跟張建芳合作,種出來的水稻畝產量能到1500斤左右,一畝地能多賺200元,”李桂元喜上眉梢,“看著我們的收成好,去年全村的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了1300多畝。”
在天津市農科院,科研人員正開展黃瓜遺傳轉化篩選試驗。
近年來,天津圍繞農業全產業鏈,以優勢良種為牽引,打造了小站稻、蔬菜、畜牧、水產、林果等重點產業,積極謀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壯大了一批種業振興骨干企業。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劉軍介紹,“天津奧群牧業有限公司成為國家育種攻關十大優勢企業之一,承擔國家肉羊育種自主攻關任務;科潤公司牽頭承擔國家黃瓜聯合育種攻關任務;小站稻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天津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方案對加快種業振興作了專門部署,我們將扎實落實各項任務,筑牢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種業根基。”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金匯江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