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宏觀經濟形勢回顧
全球經濟增速明顯下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GDP增長率從2019年的2.8%降至—3.1%2021年,由于疫情后經濟復蘇和基數效用較低,全球GDP增速回升至6.0%2022年,由于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收縮,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疲軟,全球GDP增速明顯下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10月的預測,2022年全球GDP增長率為3.2%其中,2022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2.4%,比2021年下降2.8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2年GDP增速為3.7%,比2021年下降2.9個百分點
2022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常化,尤其是貨幣政策正常化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分別連續七次和三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分別高達425個基點和200個基點特別是,美聯儲今年的利率上升幅度是自1980年代初沃爾克沖擊以來最大的
全球通脹形勢不容樂觀2022年的通貨膨脹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普遍性,全球主要經濟體和地區的通貨膨脹率明顯上升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均增長率約為8.1%,為40年來的最高水平歐元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增長率約為8.3%,為199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所有發達經濟體的消費價格指數平均增長率約為7.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問題更加嚴重2022年,歐洲新興經濟體年均CPI增速高達27.8%,非洲,拉美,中東均在14%左右亞洲新興經濟體物價相對穩定,但CPI年均增速也達到4.1%,明顯高于上年2.2%的增速
此外,全球能源和糧食危機也將持續到2022年受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因素影響,全球能源和糧食供需嚴重失衡,市場大幅波動,價格大幅飆升特別是歐洲和國際價格屢創新高,對全球能源和糧食市場的穩定以及世界經濟的持續復蘇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多重壓力。
202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意外因素的沖擊,中國經濟頂住壓力,一季度GDP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預計第四季度同比增速將達到3.8%據經合組織預測,中國全年GDP增速將為3.3%,高于世界GDP增速一條倒N型增長曲線反映了中國經濟自2022年以來的非凡歷程
自2022年3月以來,高傳染性的奧米克隆菌株已經蔓延到大多數省份,烏克蘭的情況很復雜中國經濟繼續面臨三大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減弱
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外大局,提出防疫情,穩經濟,保發展的明確要求,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破浪前行。
二季度經濟前期明顯下滑,后期出現反轉第三季度,整體復蘇有所改善第四季度抓住窗口期進一步穩定經濟...面對內外階段性,突發性因素的沖擊,中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復蘇,顯示出較強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
今年9月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在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R&D投資國中國空間站實現載人航天新突破,中國大飛機C919獲得型號合格證,世界首架飛機正式交付,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正式下水,運—20飛機沖天這一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彰顯創新魅力,創新引擎成為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支撐
疫情爆發以來,我國不斷把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作為必須守住的底線盡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今年前11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145萬人,完成全年1100萬人的目標全球通脹壓力較大,中國物價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
今年以來,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中國吸引外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水平今年前10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4%,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4%,33.6%和26.9%在東部持續釋放強大活力的同時,中西部則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厚度和后勁投資是中長期因素無論是持續增資還是全新布局,中國背后外資的堅定選擇透露出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持久信心
全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了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劇,中國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和價格穩定形勢越復雜多變,越有利于戰略主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守住底線
2022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穩中有進,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統籌上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
二。2022年中國資本市場回顧
股票市場進入調整
2022年,a股市場呈現震蕩回調格局,整體表現疲軟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在經歷了2019—2021年的三連陽后,今年再次進入調整截至2022年11月30日,上證綜指收于3151.34點,較年初下跌488.44點,跌幅13.42%,深成指收于11108.50點,較年初下跌3748.85點,跌幅25.23%,創業板收于2345.31點,較年初下跌977.36點,跌幅29.41%,科技50指數收于1000.26點,較年初下跌397.93點,跌幅28.46%與全球主要股指表現相比,a股市場主要指數跌幅排名靠前
分季度看,2022年一季度,a股主要股指全部下跌,跌幅在10—20%第一季度股市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如俄烏沖突爆發,美聯儲加息臨近,中國股市暴跌,國內疫情蔓延等悲觀情緒在市場蔓延,資金不計成本出逃,市場非理性下跌從行業表現來看,一季度申萬31個子行業25個行業指數跌幅超過7%,4個行業指數基本收跌,煤炭,房地產行業指數逆勢上漲,漲幅分別為22.63%,7.27%
2022年二季度,a股市場主要指數呈現觸底回升態勢4月,疫情在上海蔓延并最終封市,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市場再度回調此外,疫情反復對部分制造業生產影響較大,對消費有明顯抑制作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a股市場跌幅較大從5月到6月,美股等海外市場持續下跌受國內穩增長政策力度加大,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邊際改善,市場信心恢復等積極因素影響,a股走出獨立行情,多個主要指數出現反彈從子行業來看,不同行業出現分化,約2/3行業指數上漲,12個行業指數下跌從市場投資風格來看,大盤藍籌股好于小盤成長股,申萬大盤指數上漲5.73%,申萬小盤指數僅上漲1.75%
三季度,a股市場全線暴跌,上證綜指下跌11.01%,深證成指下跌16.42%,創業板指數下跌18.56%,科技50指數下跌21.2%7—9月,俄烏沖突升級,國際能源和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許多國家經濟陷入高通脹,西方央行連續加息,美元升值加速,全球資本流入美國,市場流動性緊張,a股市場再度暴跌從行業表現來看,三季度只有煤炭行業指數和綜合行業指數上漲,其他29個行業指數全部下跌
10月份以來,a股市場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11月份,主要指數漲幅明顯主要原因是國家穩定經濟的一攬子政策和連續措施陸續實施央行,銀監會出臺十六條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證監會表示將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央行下調利率諸多利好因素出現,市場風險偏好開始轉向從行業指數來看,31個細分行業中有28個行業全部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的有10個,計算機,社會服務和醫療生物行業漲幅居前從市場投資風格來看,10月份以來中小盤成長股受到追捧,走勢明顯強于藍籌股申萬中盤指數和小盤指數分別上漲7.28%和11.15%,申萬大盤指數僅上漲2.80%
債券市場總體穩定。
最近幾年來,中國國債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北向南向等開放措施不斷釋放活力,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認可度和持股比例不斷提高2022年,債券市場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從債券市場發行情況來看,2022年1—11月國內債券發行總量為56.54萬億元,保持歷史較高水平,同比增長—0.06%其中,國債發行規模8.2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22萬億元,增長36.8%,地方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發行規模分別為7.26萬億元和8.87萬億元,分別比去年增加994億元和1167億元,增長1.39%和1.33%,同業存單發行規模18.63萬億元,較去年下降1.26萬億元,同比下降6.34%,為最近幾年來首次負增長
從債券市場交易看,2022年1—11月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債券交易規模中,現券交易和回購交易合計1908.84萬億元,比去年增加446.76億元,同比增長30.6%其中,現金交易金額281.62萬億元,占總成交額的14.15%,回購金額1627.22萬億元,占總成交額的81.76%與2021年相比,總成交額增加442.56萬億元,同比增長28.59%,現金交易增加63.89萬億元,同比增長29.34%,回購交易增加382.87萬億元,同比增長30.77%
從債券市場的存量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達到140.95萬億元,同比增加12.42萬億元,增長9.7%其中,地方政府債券是最大的存量債券,余額34.85萬億元,同比增長16.9%,金融債為債券第二大存量,余額33.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國債是第三大債券存量,余額2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同業存單是債券的第四大存量,余額13.76萬億元,較去年增長—0.36%地方政府債券和國債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整個債券市場的存量規模不斷擴大
從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來看,今年以來,央行保持了合理的流動性水平,資產荒格局持續,債券市場信用利差不斷壓縮三年期AA評級信用債與同期限國債利差一度從年初的138BP壓縮至82BP,為六年來最低11月份以后,市場開始發生變化,利差迅速回升到108BP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債券長期收益率總體平穩,但短期收益率波動明顯主要邏輯是近兩年長期收益率創歷史新低投資者預期未來在寬信貸政策下經濟將逐步企穩,對長債普遍持謹慎態度但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短債需求擁擠,利率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下降11月后,市場宏觀預期發生變化,疊加資金開始收斂,期限利差收窄
三。2023年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
展望2023年,通脹壓力,加息周期,地緣政治沖突,疫情反復等因素仍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2.7%,預計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陷入衰退
美國的通脹彈性很強,緊縮或持續到年中目前美國勞動力市場依然強勁,通脹存在上行風險因此,繼續實施緊縮政策,減少勞動力需求,恢復物價穩定仍是美聯儲的首要目標在通脹明確改善之前,美聯儲的緊縮政策不會輕易轉向伴隨著緊縮政策的持續,美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歐洲出現衰退的概率很大,通脹仍有上行風險地緣政治沖突將繼續擾亂2023年的歐洲能源市場同時,與美國類似,勞動力短缺導致的工資上漲壓力可能推高通脹,歐元區通脹仍有較大壓力2022年9月,歐洲央行預測,2023年歐元區實際GDP增速有望放緩至0.9%,2024年升至1.9%,2022年第四季度負增長—0.1%,2023年第一季度零增長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歐元區衰退風險不容忽視
日本內生經濟減速與通脹降溫2023年,日本經濟依然面臨長期老齡化和少子化形成的低欲望社會疊加的疫情反復影響了消費和投資的信心但長期的超低利率貨幣政策無法改變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難以看到強勁的復蘇內生動力通脹方面,預計2023年將從高點回落伴隨著能源價格和日元的轉向,外部通脹將繼續減弱,從時滯來看,內部通脹壓力有望在幾個月后減弱
中國經濟將保持穩定并不斷改善。
2023年,預計中國經濟運行將整體好轉內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放松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經濟持續復蘇疫情期過后,預計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將逐步恢復正常,經濟活力將加速釋放,消費,服務業生產和就業都將明顯好轉第二,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會疊加2022年實施的一攬子經濟穩定和延續措施的政策效應將繼續顯現2023年是20大后的第一年,未來新一輪配套政策的持續實施,不僅將推動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將有力支撐舊經濟的動能第三,基數效用發揮了作用2022年經濟增速低于預期,客觀上造成經濟基數相對較低只要經濟恢復正常增長,基數效用將支撐2023年的經濟數據總體來看,2023年后中國經濟可能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全年增速將在5%—5.5%區間
從外部因素看,2023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出口增速放緩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海外需求收縮加劇對出口的沖擊2023年,由于貨幣政策收緊的滯后性和通脹成本影響,海外經濟將可能出現下滑作為全球最大的外貿國,中國的全球總需求必然會拖累中國的外需,進而對出口形成壓力第二,出口市場份額將進一步下降2022年,國內受疫情反復影響,供應鏈和產業鏈難以穩定運行,訂單外流較為嚴重訂單的轉移和產業鏈的重組,可能會使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繼續萎縮三是出口價格下降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供應鏈壓力緩解,主要國家的緊縮政策短期內難以轉向,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下跌在2022年基數較高的基礎上,2023年主要經濟體通脹率將有所收斂,中國出口價格也將相應回落,對出口的支撐作用將減弱
總的來說,雖然出口增速可能為負,但在內需強勁的支撐下,中國經濟有望整體回升。
四。2023年中國資本市場展望
2023年市場的主線可能是經濟內強外弱,政策內松外緊中國資本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
中國股市將迎來春天從中國資產來看,中國經濟在疫情退出和配套政策支持下的確定性復蘇,將為中國股票資產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中國權益類資產估值處于歷史低位得益于政策支持,流動性寬松和企業盈利改善,配置價值將得到提升對于a股而言,2023年市場整體表現將受到盈利的推動,短期內將繼續鞏固底部,中長期有望震蕩上行盈利恢復是推動a股上行的核心因素行業,關注科技,高端制造兼顧低估值消費等板塊具體來看,新創,半導體,軍工,新能源,必要消費,醫藥,地產等行業值得重點關注風格是看好中小成長股同時也需要關注港股的資產,港股估值仍處于歷史底部伴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全球流動性寬松,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國內債券市場可能會波動目前防疫政策的逐步調整,房地產市場的組合拳以及流動性的變化共同推動了長端利率的反彈預計2023年上半年,國內債券市場將面臨來自基本面的多重壓力,受政策底部堅實,經濟底部迫近,流動性環境逐步收斂等宏觀背景影響,2023年上半年長期利率可能面臨上行壓力但下半年,如果內外經濟共振疊加寬松窗口打開,債券資產也可能存在交易性機會
總而言之,經過2022年的磨礪,2023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將會春暖花開!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