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又收獲了一份看起來非常漂亮的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合計達201.89 億元,同比增長18.67%;度歸母凈利潤合計46.20 億元,同比增長32.98%,扣非凈利潤合計46.16 億元,同比增長37.38%。
數字光鮮亮麗。但如果從單季度數據來看,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另一面。
三季度,恒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65.89 億元,同比增長12.72%;實現歸母凈利潤11.88 億元,同比增長1.91%;實現扣非凈利潤11.26億元,同比增長0.84%。
而二季度,恒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76.03億元,同比增長33.95%;實現歸母凈利潤20.63億元,同比增長92.94%;實現扣非凈利潤20.50億元,同比增長100.32%。
兩個連續季度之間的數據有著天壤之別,不是因為恒瑞醫藥在經營方面出現了重大的轉機,而在于二季度恒瑞醫藥有一筆高達12.26億元的對外授權收入到賬,直接拉高了當季的業績數字,甚至是本年度的業績也會大大改觀。
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雖然超過了30%。但是如果除去此授權收入部分,卻會略有下降。
通過向海外甩賣,“中國藥茅”似乎找到了長久困擾自己的業績修復之道。但這條路,是不是一個真正通往國際化大藥企的道路,答案還有待印證。
01 賣向國際
這樣的大筆收入還將持續存在。
這個緩解了恒瑞業績壓力的收入,來自去年10月與德國醫藥巨頭默克的一項授權協議。
根據恒瑞醫藥公告,其與德國默克達成PARP1抑制劑HRS-1167*許可協議,同時授予默克恒瑞自主研發的Claudin-18.2抗體藥物偶聯物SHR-A1904*選擇權。根據協議條款,恒瑞醫藥將獲得1.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2.26億元)的首付款。
而此后,這樣的大筆收入還會出現。
三季度,恒瑞醫藥新增一筆超過10億元的合同負債。合同負債總規模達到12.77億元,較去年年末增加544.95%。
在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恒瑞醫藥管理層表示,本報告期末合同負債主要為收到的Hercules 公司的對外許可首付款及優先股股權對價10.67億元。
2024年5月16日,恒瑞醫藥與美國Hercules公司的一項授權協議。恒瑞醫藥同意將其研發的三款GLP-1類創新藥物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利,有償授權給Hercules公司。
作為回報,Hercules公司將向恒瑞醫藥支付總計1.1億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項,以及不超過2億美元的臨床開發及監管里程碑款項,和高達57.25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款項。此外,恒瑞醫藥還將根據實際年凈銷售額,獲得一定比例的銷售提成。以及將取得Hercules公司19.9%的股權。
恒瑞醫藥股價表現
也就是說,假設恒瑞醫藥能在四季度完成相關履約義務,確認了該筆收入,10.67億元的收入已經收入囊中。
這樣的情況,在未來也許不會少見。
從2023年起,恒瑞醫藥明顯加速license out的步伐。除了前面提到的幾款創新藥之外,還有包括EZH2抑制劑SHR2554、TSLP單抗SHR-1905、HER1/HER2/HER4靶向藥物馬來酸吡咯替尼等產品都被授權出去。
兩年時間內已經完成了6筆總授權交易,合同總金額超40億美元,這和恒瑞醫藥以往的風格大相徑庭。
自2015—2022年7年的時間內,恒瑞醫藥才總共進行了6筆BD交易,其中三筆交易還都是與韓國公司就韓國單一市場達成的交易,交易總金額僅在1億美元上下。
突然加大license out力度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的放矢。向海外出售技術收益更高,來得更快,能夠承載起恒瑞醫藥對其“成為業績增長的第二引擎”的期望,給已經陷入增長僵局的“*引擎”分擔壓力。
“*引擎”當然就是恒瑞醫藥深耕了30余年的國內市場。
02 國內煎熬
國內市場增長動能孱弱。
2020年之后,恒瑞醫藥持續遭遇了集采沖擊、高管丑聞等影響,業績大幅下滑、股價腰斬。一度退隱的孫飄揚無奈又一次臨危受命,再度出山。
但此時中國醫藥的外部大環境,已經不再是他剛剛擔任連云港制藥廠廠長時面對的,只要敢沖敢創新就遍地是黃金的境況。不斷加碼的政策壓力,不斷內卷的行業競爭,讓所有藥企的經營形勢都愈發嚴峻。
雖然在2023年,孫飄揚通過及時地調整,比較好地控制住了業績上的下滑勢頭。不過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內市場增長孱弱的現狀。
在仿制藥方面,受困于集采的壓力,在沒有突出的、*的仿制藥的情況下,這個板塊業務只會持續下降。
恒瑞醫藥半年報顯示,2024年3月開始執行的第九批國家集采涉及產品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凈報告期內銷售額同比減少2.79億元;地方集采涉及的產品中,碘佛醇注射液、吸入用七氟烷及鹽酸罌粟堿注射液報告期內銷售額同比減少2.76億元。
創新藥方面,我們也曾經分析過恒瑞醫藥產品結構的問題。雖然手握17個1類創新藥,但一方面沒有*壓倒式*的大單品,來保障業績基本盤的穩定,另一方面,大多數創新藥都是fast follow,很容易遭遇后來者的挑戰,只能在競對眾多的賽道中貼身廝殺。
正因如此,恒瑞醫藥在國內經營側雖然止住了下滑頹勢,但并沒有明顯的止跌回升,甚至沒有恢復至*水平。
于是就有了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在國內市場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恒瑞醫藥就只能靠將手中掌握的在研管線賣給外國人,來促進業績增長了。
好消息是,恒瑞醫藥管線是相當的多。
根據國際知名咨詢機構Citeline發布的《2024年醫藥研發年度回顧》中評選全球TOP25管線規模的制藥公司名單。江蘇恒瑞醫藥是Top10中*的中國藥企,位列第8,在研管線數量147條。
如此多的資源,如果能實現快速變現,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我們前文提到的對默克的授權,僅首付款就能占到2023年營收的5%以上。如果沒有這筆收入,2024年前三季度,恒瑞醫藥的營收和凈利潤還仍然不及2020年水平。
恒瑞醫藥董事、副總經理張連山就表示說“隨著多款產品對外許可的實現,我們可以比較快地實現海外市場的回報,這非常重要。”
進入“賣賣賣模式”,不失為一個提升業績的良藥。通過對外授權,不僅能夠獲得里程碑式的付款和未來的銷售分成,還能夠降低自身的研發風險和市場推廣成本。
不過,如果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藥企,賣賣賣只能是其中的一個策略。
03 艱難國際化
中國制劑產品對海外影響力異常微弱。
許多中國的藥企們也有著自己的“國際夢”。尤其是近些年來,不僅僅是恒瑞醫藥,中國幾乎所有創新藥企,都高舉起了“創新+國際化”的兩面大旗。
有目共睹的是,中國的創新藥在這種熱潮的催動下,已經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就。據Pharmaprojects公布的《2024年醫藥研發趨勢年度回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中國的藥品研發管線6098條,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研發管線的26.7%;Citeline評選出全球TOP25管線規模的制藥公司中,中國也占據了4席;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評選的2024年全球制藥50強企業中,中國也有4家企業入選,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
在創新維度上,中國藥企已經妥妥進入了國際“第二梯隊”。可在國際化這一維度上,幾乎沒有哪個企業可以說得非常理直氣壯。
目前,國內藥企標榜的國際化,內涵各不相同,大多集中在人才的國際化以及研發的國際化,以及像恒瑞醫藥這樣海外授權的國際化,卻很少聚焦到產品銷售的國際化上來。
如今中國制劑產品在海外的影響力異常的微弱。根據醫藥經濟報報道,2023年,我國西藥出口總額510.71億美元,其中80%以上均為原料藥出口。
比如,雖然恒瑞醫藥公司聲稱醫藥產品已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美日獲得包括注射劑、口服制劑和吸入型麻醉劑在內的近20個注冊批件,但常年以來,恒瑞醫藥的海外營收占比持續在低位徘徊,最高沒有超過5%。這和國際化大藥企相去甚遠,也顯示出了這個行業令人窒息的森嚴壁壘。
比如強生雖然是美國公司,2023年在美國全年營收464億美元。但其在美國以外地區的國際業務全年營收387億美元,占比超過45%。
阿斯利康2023年美國市場全年收入190.77億美元,但在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收入120.25億美元,其中,中國區貢獻了58.76億美元,占據阿斯利康全球市場份額的13%。
這些藥企的國際化路徑都比較明確,通過推出創新藥品,然后在世界各地搭建銷售團隊,甚至是建造制藥工廠,將產品賣向全球。
在這個路徑之中,強大的研發/BD能力以及專業的推廣能力,才是國際化藥企養成的重要要素,而絕非不斷地賣賣賣。
即使持續的license out可以快速回籠資金,獲得一些國際化收入,但這也相當于直接宣布放棄了該產品的海外市場,也放棄了自己在這個領域成為國際化企業的機會。
是得還是失,對于中國醫藥行業未來更長的路來說,尤未可知。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