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可能到可能 見證奇跡
把1000噸重,40米跨度的箱梁放到橋墩上,怎么實現在一些特殊領域,玻璃是如何低調地顛覆人們的認知的美國沒有的技術,中國能不能實現
在第六屆中國制造日活動中,這些曾一次次讓世人震撼的中國制造被一一揭曉。
世界領先,基建設施關鍵技術中國造
我國高速鐵路已經形成八縱八橫布局,未來還將推動時速400公里級高速鐵路的攻關與建設,為此,高鐵簡支箱梁需要實現從32米到40米的跨越,配套的架橋裝備也必須加速迭代。
作為中國鐵建鐵五院鋪架技術及裝備研發(fā)中心常務副主任,萬鵬還擔任著世界首臺千噸級架橋一體機昆侖號的研發(fā)設計技術負責人。
2016年,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新一代高速鐵路建設關鍵技術課題組成立作為重要成員,鐵五院主攻大跨度簡支箱梁提運架一體機的研發(fā),并且需要在6個月內完成設備總體方案的技術攻關
看到技術要求后,有人心生擔憂:2000米小曲線,30‰大坡道,還要路橋隧通用,別看長度就增加8米,結構難度幾何量級地增長,咱們能扛得起這個重擔嗎。
當時萬鵬也是第一次領銜擔任技術負責人,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經常陷入沉默,也經常給各部件負責人提出苛刻的要求,甚至因為壓力過大導致眩暈,直接被送去醫(yī)院上午檢查結果還沒出來,就因擔心設計進度,下午又出現在辦公室,跟年輕的同事們一起研發(fā)攻關
在設計過程中,昆侖號架橋機采用了多項新技術,研制了大噸位可拉壓關節(jié)軸承,研制了大承載輪胎,研發(fā)了GT785新材料鋼材。
GT785鋼材強度非常之高,常規(guī)焊接工藝難以解決焊縫開裂等問題設計團隊不僅請來鋼鐵研究總院等業(yè)內專家出謀劃策,甚至直接駐廠辦公
日前,武漢正式解除離漢通道管制,顧不上擔心疫情,90后設計員朵君泰搭乘首趟高鐵直奔中鐵十一局漢江重工,一蹲就是半年,最終一套焊接前預熱,焊接中嚴控熱輸入,焊接后熱保溫的工藝工法確保了鋼衣無縫。
要放在20年前,我們很難想象如何把1000噸重,40米跨度的箱梁放到橋墩上用什么技術運載1000噸的橋梁,還讓路基承受得住,更何況還有黑暗的隧道也要順利通過萬鵬說
2020年6月,全世界首臺千噸級架橋一體機昆侖號在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特大橋投入使用此后,高速鐵路40米梁運架成套裝備分別在江蘇南沿江鐵路,杭衢鐵路,昌景黃鐵路以及滬蘇湖鐵路等相繼推廣應用,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
以昆侖號為首的千噸級高鐵施工裝備至今已申報專利60余項,其中發(fā)明專利20余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萬鵬頗為自豪:關鍵的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否則就會受制于人
青年擔當,光電玻璃材料年產銷量全球第一
有一種材料,顏色黝黑,形似石墨或黑色金屬,實質上它卻是玻璃的一種這就是硫系紅外光學玻璃——玻璃家族中一個特殊的存在把它和紅外芯片組合到一起,會立刻變成對溫度極其敏感的透明材料,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逃不過它的慧眼
還有一種材料,當大家都以為它是玻璃的時候,它已經悄悄跳出了玻璃隊列,這就是用于手機等數碼產品面板的納米微晶玻璃它不僅具備了國際知名同行類似材料相當的抗跌落性能,更獨有玻璃良好的熱彎加工性能
像這樣的產品,在中國兵器成都光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很多而這些產品的研發(fā)團隊,均由該公司自主培養(yǎng)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一年時間,6個研發(fā)方向,做了300多個試驗,否定了4個,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中國兵器成都光明技術中心一位技術員談起納米微晶玻璃產品的研發(fā)過程不禁感慨
那時距離產品的開發(fā)窗口期只有6個月左右,一旦錯失,整個項目將要失去市場。
要最終校驗產品的性能,必須要開展量產試制,一天的成本就是3萬元到4萬元,一輪測試要進行十幾天對于一個在當時沒有明確市場需求的產品,有沒有必要開展測試,團隊內部也有一定的顧慮,是公司領導力排眾議,堅定地給了我們支持,讓產品最終研發(fā)成功一名特種紫外高透玻璃的研發(fā)人員說
用于制造光刻機核心部件的特種紫外高透玻璃,被稱為玻璃界的高富帥。
這種玻璃不僅具備超強的抗紫外輻照能力,為了實現光刻機鏡頭組的超精密成像,它還同時具備超高的紫外透過率,超高的折射率一致性,以及超高的光學均勻性等光學玻璃頂尖技術要求。
在中國兵器成都光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發(fā)人員突破了超低雜質控制技術,超高透過率控制技術等數項關鍵核心量產技術,在國內首先開發(fā)出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該類型玻璃,目前已得到應用。
鼓勵基礎開發(fā),鼓勵大膽試錯,成功了有獎勵,出了問題公司兜底在這樣寬松的科研環(huán)境下,不僅青年技術人員快速成長,中國兵器成都光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光電玻璃材料年產銷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場1/3以上份額,生產有270余個品種,在全球具有最強的品種配套能力,累計申請專利總量突破1200項
從無到有,美國也沒有的技術中國做出來了
在研制北斗過程中,中科院微小衛(wèi)星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北斗三號衛(wèi)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這個技術連美國都沒有,我們做得出來嗎。
林寶軍的答案很堅定:中國的北斗核心指標已經超過GPS了。
林寶軍在第六屆中國制造日活動中介紹,北斗突破了50多項關鍵技術,建造了中國人自己的專用導航衛(wèi)星平臺,解決了一堆卡脖子的問題。
導航的制高點技術是時頻,也是衛(wèi)星導航系統從原理上能夠成立的制高點技術林寶軍去訪問法國的時候對方什么都給他看,只有原子鐘不給看,所謂的時頻就是原子鐘技術為此我們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雙頻氫原子鐘,并發(fā)明了鐘的無縫切換技術,正是因為有了這項技術,使得北斗三號的時頻現在比用銣鐘的GPS高了一個量級
北斗要從區(qū)域走向全球其實沒有那么容易,有一個瓶頸技術,需要全球管控但中國國土有限,只能看到頭上的衛(wèi)星
在7萬公里距離,距離測繪精度可以達到1厘米。
這是什么概念繞地球一圈4萬公里,也就是說大概繞地球接近兩圈的距離,北斗的距離測繪精度可以達到1厘米
正是因為這項全世界誰都沒做過的創(chuàng)新技術,使北斗在表征的導航系統核心的指標URE指標優(yōu)于GPS近一個量級。
不止如此,林寶軍帶領團隊全球獨創(chuàng)150瓦大功高效固放技術,與龍芯聯合,運用國產芯片,除了CPU之外,包括FPGA,DC/DC,微波器件,全部國產化,徹底扭轉了衛(wèi)星關鍵器部件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日前,北斗三號首顆實驗星發(fā)射,目前已經穩(wěn)定運行6年,林寶軍坦言成果超過預期。
這顆首發(fā)星的研制團隊,81個人平均年齡31歲,用了3年零3個月時間干了美國GPS2到GPS3的20年要干的事情。
首發(fā)星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的北斗從區(qū)域走向全球。
2018年,林寶軍和團隊迎來新的挑戰(zhàn),也收獲了累累碩果2020年4月,GNSS組織對四大導航系統進行了兩個月的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能夠在全球全面應用的只有北斗和GPS,從信號,時頻,空間精度來講,北斗全面優(yōu)于GPS
日前,北斗三號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那項美國沒有的技術,中國做到了。
2022年01月06日 T02 版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yè)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yè)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qū)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yè),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fā)布《2021醫(yī)美行業(yè)白皮書》,白皮書顯示,